Kuo Yi Hsin 郭奕信 |||

設計草圖越潦草,越不用怕被 AI 模仿

設計發想的階段,是一種從混沌的原始素材中,探索出要解決的問題,並將其用相關情境圖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經由設計師的筆圖像化後,看起來就會是一團沒人看得懂的混亂,附註一些沒有條理的的語句。

例如,當設計師在思考「如何讓使用者能在家裡吃到好吃的烤吐司」時,設計發想畫的不會是考吐司機、烤箱、卡式爐……或任何你想得到的產品。而是如何加熱、使用者在做什麼、環境會是怎樣。

所以說,這些圖的目的不是在描繪物體型態(form),而是周遭情境(context)。但 AI 少了同理心去理解使用者的思考歷程、情緒起伏、操作方式,使得它無法用圖像表達使用者身處的環境、遇到的困境與挫折。因此再會模仿各種畫風的 AI,在前期的設計思考中都無濟於事。

不過當我們把前期問題思考透徹,進入型態發展的階段後,就是導入 AI 的好時機。AI 可以在我們有了粗略的型態輪廓後,進行各項迭代與變體產生出無限可能性。

這樣是否表示設計師不再需要造形能力了呢?我並不這樣認為,反而覺得具備造型能力的設計師會更具優勢。過去因為 CAD 和電繪工具的進步,設計師可以透過產品渲染技巧,掩蓋基本造型能力的匱乏,但當未來每個設計師都擁有表現技法超強的 AI 美工在背後幫忙時,誰產出的圖比較美,基本上已經沒有意義。能專注於最基本的造型原理、美學素養的設計師才能勝出(或者說,生存?),設計師具備的美感與視覺鑑別力,才能善用 AI 貫徹創作理念,而不是受限於形式上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