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熟悉的滋味」?

有天早上我坐在哈利的門外,吃著肉蛋吐司時突然想到:食物相關的產業,不管是大餐廳或是獨立小店,只要店家在口味上稍微做調整,就很容易招來不滿甚至是顧客流失。

是不是在這樣動輒得咎的情況下,久而久之才產生了所謂的「傳統滋味」?進一步來看,一旦這個口味被市場認同甚至進展到文化層面時,往後要做出變化也更容易遇到困難(而且往往是來自組織內部與外部市場的雙重阻力)。

但當把場景換到其他消費型商品的產業,雖然總有死忠顧客會擁護特定的型號款式,卻很少會聽到消費者去阻止廠商做新產品的開發。就像我是 iPhone 小尺寸手機的愛好者,也不會因為蘋果現在幾乎放生了小手機而批評它「背棄了傳統」。(賈伯斯曾說過:沒有人會想買大尺寸的手機。)

消費者面對食物以及消費型商品的調整(改版),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容忍度差別呢?是因為食物提供感官層面的體驗,而且還能觸發我們的大腦回憶特定記憶嗎?

Previous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Next 當個少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