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仿生設計,仿的是什麼?

記得以前剛接觸仿生設計時,總是試圖在練習造型變化之餘找到核心價值。

難道從海豚的流線型發想滑鼠造型、把吸塵器做得像植物的枝條和花葉,只要在動植物的外觀尋找靈感給產品增添功能和美感,這就是仿生的價值了嗎?

這個疑問我一直沒辦法得到滿意的答案,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處理造型時都習慣從幾何和簡單的曲線出發,不再特別思考仿生這件事了。直到最近終於從《On Growth and Form》裡看到有機型態背後的科學觀點。

Form as Diagram of Forces. -D’Arcy Thompson

生物之所以是我們看到的樣子,其實是外在力量的具象化。

舉一個雖然是非生物、非有機,但學生時代就一定會學到的例子。當我們灑一把鐵粉在桌上,接著在中間放一塊磁鐵,鐵粉馬上就會受到磁力影響而排列出磁力線。鐵粉形成的磁力線就是鐵粉和外在的磁力達成平衡時的狀態。

先找到外力帶來的限制和瓶頸,試圖從造型走向中找到與力量的平衡點,應該是仿生造型設計最該依循的大原則。與其說是「仿生」,「仿自然」或許更貼近背後的意義。

有些好的仿生設計掌握了物體以及外部力量之間的巧妙關係,兼顧視覺和功能的完美平衡,所以一不小心就成了經典,並深深影響往後的產品發展。

近代的專業相機設計一直到 1980 年初期,造型語言都偏向幾何構成,同時大量金屬材質的運用,也傳達出一種精密金屬儀器的視覺感受。幾款主流的型號像是 Nikon 的 FM2、Canon 的 AE1 等,都是依循類似造型的經典款。

一直到 Luigi Colani1 向 Canon 提出 5 series 概念設計;跳脫舊有想像,用大量有機曲面創造手部極致握感。後續讓 Canon 把有機造型的理念運用在量產產品上,推出跨時代的單眼相機:T90。這樣的設計語言影響了後來的單眼相機設計數十年直到今天。


  1. 崇尚大量曲線,使用有機形態呈現作品的德國設計師。↩︎

Previous 火星紀事讀後感
Next 用 prototype 避開局部最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