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畚箕

我家公寓的門口擺了一組掃把和畚箕。應該是為了方便打掃樓梯間,才會被放在這裡。但在一開始,畚箕並不是上下顛倒放的。

從某天開始,畚箕裡開始出現垃圾。就算被清掉了,沒多久又會出現新的。後來 P 乾脆直接把畚箕倒放,才讓垃圾不再出現。

這件事讓我想到:同一個環境、同一個產品,只要時間點改變,代表的意義也會跟著變。一樣的畚箕,在清潔的時候,是工作人員拿來打掃地板的工具;住戶錯過垃圾車的時候,就變成垃圾桶的替代品。

設計師會盡可能透過設計技巧,減少這種情況發生。也就是避免「使用者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操作產品」。

但因為人類比較擅長先預設某個情境,再去發想會發生的狀況。我們沒辦法先列出所有的情境,再把產品放進去,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所以實際上,我們只能做到某個限度的預防。

以手機介面設計為例子。幾乎所有人都曾經把手機放在口袋的經驗,所以「手機放在口袋裡」很自然的會是設計師必定預設的使用情境之一。設計師依照這情境提出疑問:如果手機在口袋裡響了,但是因為摩擦讓按鈕被誤按,無意間接通或掛斷電話,要怎麼解決?1

讓我們拉回畚箕的設計。就像剛才提到的,我們不可能在設計階段,就先列出畚箕會遇到的各種情境。所以也很難預知到,在這地球上的某個角落,居然因為畚箕居然被擺在公寓出入口,不小心引發了亂丟垃圾的行為。

這就是產品和現實世界互動時,不可避免的隨機性。為了可以好好做設計,設計師會需要站在另一種觀點來看待隨機性,才不會陷入「怎麼做都不對」的負面螺旋:

藝術家:用產品來詮釋對於某件事的理解,把它變成屬於設計師的創作。當產品的時間永遠停在完成的瞬間,就不用考慮未來的隨機性了。

工程師:把產品看作是某個問題的當前最佳解。既然隨機性不可避免,那就乾脆利用它。把產品丟進隨機性,讓它變成產品隨機演化的推力。


  1. 設計師想到的方法是:在手機鎖定狀態下的來電,沒有點擊式的接聽或掛斷按鈕,改成滑動解鎖的滑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