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Kuo Yi Hsin 郭奕信
缺點,帶來認同 September 12, 2023 notes A small admission gains a large acceptance. — Bill Bernbach 承認自己的小缺點,反而可能加深大家的認可。為什麼? 因為小小的缺失,對原本就支持自己的人來說,根本無關痛癢。更有可能的是,反而讓支持者主動站出來,凝聚出更強大的認同感。 我如何讓 Flashcard 更有效? September 12, 2023 notes 最一開始使用 Flashcard1 背單字時是直接把單字當作正面,背面則是單字的解釋以及例句。 但後來發現有一字多義時,背面一次把所有釋義寫出來,太過大量、難以回顧的內容,對於記憶這個單字反而沒有幫助。 看起來混亂隨便的設計草圖,才是最難被 AI 模仿的 September 11, 2023 notes 設計發想的階段,是一種從混沌的原始素材中,探索出要解決的問題,並將其用相關情境圖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經由設計師的筆圖像化後,看起來就會是一團沒人看得懂的混亂,附註一些沒有條理的的語句。 藏在打氣筒裡的設計巧思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因為平常會騎腳踏車通勤跟打排球,所以需要定期幫輪胎和排球充氣,索性買了一個主打「一筒多用」的平價打氣筒,一次滿足兩種不同生活情境。 雖然這款產品的品質終究反應在價格上,但以不到五百塊的售價來說,我也覺得很超值了。 除此之外,這款產品還有個令我出乎意料的設計巧思。 用 prototype 避開局部最佳解 September 6, 2023 notes 產品開發初期,通常使用者情境和需求都還不夠明朗,這種前提下進行的 prototype 測試最好把目的放在「透過 prototype 釐清問題」,才能避免只找到局部最佳解。 「意義在比較之中產生。」 我在 Circuit Breaker 這集的 Podcast{:target=“_blank”} 仿生設計是在仿什麼 September 6, 2023 notes 記得以前剛接觸仿生設計時,總是試圖在練習造型變化之餘找到核心價值。 難道從海豚的流線型發想滑鼠造型、把吸塵器做得像植物的枝條和花葉,只要在動植物的外觀尋找靈感給產品增添功能和美感,這就是仿生的價值了嗎? 火星紀事讀後感 September 6, 2023 notes 比起時常帶有視覺衝擊的科幻電影,相比起來我看的科幻小說非常少。所以對於多數科幻小說的想像,都是從我對科幻電影的既定印象去類推的:有著對未來世界的生活、物質與科技等等的詳盡視覺描述,藉此把讀者帶入一個新的世界觀和故事中。(當然也有不強調「科幻感」的科幻作品,像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target=“ 形之合成與推測設計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在推測設計的論述中,設計師透過實體的物件去讓觀者思考可能的未來或者全然平行世界的樣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引發觀者的想像力以及思考的意願。但在以往我觀看展覽經驗來看,能夠順利勾起觀者這種行為的設計是少之又少的。 當個少數派 September 6, 2023 notes 之前在某個的課程場合上,和其他學員針對某議題的認同與否進行公開表態,很意外地我居然是現場唯一的少數派。這個公開表態引起我的思考:身為少數派要怎麼樣產生影響力?不過想了想就發現其實根本是假議題,因為少數派從來就不等於影響力小,甚至因為立場不同,更多了洞察的機會: 一樣都是產品,為什麼我們更難接受食物的口味調整? September 6, 2023 notes 有天早上我坐在哈利的門外,吃著肉蛋吐司時突然想到: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September 6, 2023 notes 當設計師歷經腦力激盪的過程,產出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點子時,往往就是 IKEA 效應1作祟的時候。為了設法把這個寶貝點子留下來,設計師會不自覺過度粉飾這個點子;忘記這個設計原先是要解決的 A 問題,而開始賦予這個設計「額外」的 B / C / D …… 功能。好像愈多衍生功能就代表這個設計越棒一樣。 練習思考顧客價值鏈 September 6, 2023 notes 《解構顧客價值鏈》是透過林威宇{:target=“_blank”}認識的書,看的過程很過癮也很痛苦。過癮是因為覺得作者講得非常好,痛苦是因為我自己對這樣的思考架構很不拿手。 在看 JTBD 時,我的設計腦很容易就能把「整體情境」「需求與用途」這些 JTBD 刷樂牙刷的設計 September 6, 2023 notes 最近買了刷樂和聶永真聯名推出的牙刷{:target=“_blank”},買的理由很簡單,只是想在造型常常過度設計的牙刷海中挑一款簡約有美感的來用。( 基於同樣的理由,我的上一支牙刷是在 MUJI 買的。) 幫影片畫重點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前幾天在用 VBTV{:target=“_blank”} 看 VNL 女排泰國對上義大利的比賽,看到義大利舉球員把一顆角度刁鑽、磅數也重的副攻攻擊接成了一顆超級完美的嗆司球,但當下比賽正精彩,也沒有特別去記比數。 Dyson 如何解決打掃的 JTBD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地上的灰塵平常存在感很低、不容易被發現。通常要等到我們檢查腳底板時,才會發現踩了滿腳灰塵。灰塵在地板上讓我們難以察覺,直接影響了我們清潔打掃的成果,是「讓地板變乾淨」的一大阻礙。 乍看之下很多廠商都有考量到這個問題,畢竟市面上很多吸塵器都有內建的照明燈。但在抓出灰塵這件事上,這種 LED 為什麼問卷對群眾募資有幫助?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在讀《社會性動物》時,讀到比起幫助我們的人,我們可能會更喜歡我們曾經幫助過且真的幫上忙的人。 因此當品牌想群眾募資,請求潛在顧客填寫問卷幫助讓產品變得更好時,寫問卷的行為在顧客的個人認知上,等同於幫助了這個品牌。也因此在之後正式集資上線時更有意願真正投注金錢在這個集資案上。 parametric by design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因為 Side project 可能會需要參數化設計協助,於是開始找了些 Grasshopper 的學習資料,意外發現這個網站: parametric by design。 基本物理和 Notes of the Synthesis of Form September 6, 2023 notes 《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提到,當我們列出設計所需滿足的不同要求(requirments)之後,下一步要找出每個要求彼此的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越強的要求,可以被視為一個「集合體」。而每個集合體彼此則只存在弱連結;微薄的因果關係。 逆向投票 September 6, 2023 notes 是指投票的提案是「反對」某件事,而非支持某件事。例如投票「反對服貿」、「反對明天考試」。讓原本懶得發表意見的人意識到表態的重要。 而懶惰共識(lazy misfit 的觀念用在教學上 September 6, 2023 notes 在 Alexander Christopher 的設計方法理論中,比起從創新的角度不斷為物品創造新功能,找到「不想發生的情境」並想辦法解決,是更容易做到的方法,也更能在一定程度地被視為是好設計。 最近因為有講課需求,意外發現這樣的觀念套用在準備課程十分適合。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