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在推測設計的論述中,設計師透過實體的物件去讓觀者思考可能的未來或者全然平行世界的樣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引發觀者的想像力以及思考的意願。但在以往我觀看展覽經驗來看,能夠順利勾起觀者這種行為的設計是少之又少的。

畢竟推測設計不像是電影道具,需要很外顯地表現出功能、語意甚至帶給人特定氛圍。雖然設計者帶有意圖地想透過物件傳達給觀者特定的情境,但由於物件本身少帶有故事性,難以勾起觀者的感同身受,另外,要使大眾只憑一個物件就能發揮想像力去設想不存在的情境,也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這讓我聯想到形之合成(《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 Form》就能給外觀一個粗略的輪廓。若在執行推測設計時,我們也先仔細地把近未來或是平行世界作徹底的梳理,再進行物件的外觀設計,這樣是否更能讓觀者反推出我們想要他思考的情境,讓物件真正變成觀者與虛構時空的媒介。

Up next 當個少數派 之前在某個的課程場合上,和其他學員針對某議題的認同與否進行公開表態,很意外地我居然是現場唯一的少數派。這個公開表態引起我的思考:身為少數派要怎麼樣產生影響力?不過想了想就發現其實根本是假議題,因為少數派從來就不等於影響力小,甚至因為立場不同,更多了洞察的機會: 火星紀事讀後感 比起時常帶有視覺衝擊的科幻電影,相比起來我看的科幻小說非常少。所以對於多數科幻小說的想像,都是從我對科幻電影的既定印象去類推的:有著對未來世界的生活、物質與科技等等的詳盡視覺描述,藉此把讀者帶入一個新的世界觀和故事中。(當然也有不強調「科幻感」的科幻作品,像石黑一雄的《別讓我走》{:target=“
Latest posts 缺點,帶來認同 我如何讓 Flashcard 更有效? 看起來混亂隨便的設計草圖,才是最難被 AI 模仿的 藏在打氣筒裡的設計巧思 用 prototype 避開局部最佳解 仿生設計是在仿什麼 火星紀事讀後感 形之合成與推測設計 當個少數派 一樣都是產品,為什麼我們更難接受食物的口味調整?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練習思考顧客價值鏈 刷樂牙刷的設計 幫影片畫重點 Dyson 如何解決打掃的 JTBD 為什麼問卷對群眾募資有幫助? parametric by design 基本物理和 Notes of the Synthesis of Form 逆向投票 misfit 的觀念用在教學上 202202122134 寫能讓公眾評判的散文 最適合練英文口說的 Podcast 播放器 善於聆聽,是內向型創業者的天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