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解構顧客價值鏈》是透過林威宇{:target=“_blank”}認識的書,看的過程很過癮也很痛苦。過癮是因為覺得作者講得非常好,痛苦是因為我自己對這樣的思考架構很不拿手。

在看 JTBD 時,我的設計腦很容易就能把「整體情境」「需求與用途」這些 JTBD 強調的重點類推成設計思考的邏輯(作者自己也有提到兩者其實是很類似的)。

顧客價值鏈雖然也強調需求的重要性,但把產品流程切分為一個個相互鏈結,但又隨時都可能被拆解(脫鉤)的階段性工作。同時點出消費行為以及個體經濟學對於產品使用流程的影響。一個已經被講到爛的例子就是展示廳現象{:target=“_blank”};消費者到實體商場體驗產品,下一秒就拿出手機到折扣最敢給的電商下單。

顧客價值鏈點出商業思考在產品開發時的重要性,要我們兼顧消費者需求以及自身損益。

為了從更貼近經營端的角度來看事情,我決定要開始練習顧客價值鏈的思考方式,首先就是練習從生活中找出類似的脫鉤現象。

Up next 刷樂牙刷的設計 最近買了刷樂和聶永真聯名推出的牙刷{:target=“_blank”},買的理由很簡單,只是想在造型常常過度設計的牙刷海中挑一款簡約有美感的來用。( 基於同樣的理由,我的上一支牙刷是在 MUJI 買的。)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當設計師歷經腦力激盪的過程,產出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點子時,往往就是 IKEA 效應1作祟的時候。為了設法把這個寶貝點子留下來,設計師會不自覺過度粉飾這個點子;忘記這個設計原先是要解決的 A 問題,而開始賦予這個設計「額外」的 B / C / D …… 功能。好像愈多衍生功能就代表這個設計越棒一樣。
Latest posts 缺點,帶來認同 我如何讓 Flashcard 更有效? 看起來混亂隨便的設計草圖,才是最難被 AI 模仿的 藏在打氣筒裡的設計巧思 用 prototype 避開局部最佳解 仿生設計是在仿什麼 火星紀事讀後感 形之合成與推測設計 當個少數派 一樣都是產品,為什麼我們更難接受食物的口味調整?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練習思考顧客價值鏈 刷樂牙刷的設計 幫影片畫重點 Dyson 如何解決打掃的 JTBD 為什麼問卷對群眾募資有幫助? parametric by design 基本物理和 Notes of the Synthesis of Form 逆向投票 misfit 的觀念用在教學上 202202122134 寫能讓公眾評判的散文 最適合練英文口說的 Podcast 播放器 善於聆聽,是內向型創業者的天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