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o Yi Hsin 郭奕信 |||

有天早上我坐在哈利的門外,吃著肉蛋吐司時突然想到:

食物相關的產業,不管是大餐廳或是獨立小店,只要店家在口味上稍微做調整,就很容易招來不滿甚至是顧客流失。是不是在這樣動輒得咎的情況下,久而久之才產生了所謂的「傳統滋味」?進一步來看,一旦這個口味被市場認同甚至進展到文化層面時,往後要做出變化也更容易遇到困難(而且往往是來自組織內部與外部市場的雙重阻力)。

但當把場景換到其他消費型商品的產業,雖然總有死忠顧客會擁護特定的型號款式,卻很少會聽到消費者去阻止廠商做新產品的開發。就像我是 iPhone 小尺寸手機的愛好者,也不會因為蘋果現在幾乎放生了小手機而批評它「背棄了傳統」。(賈伯斯曾說過:沒有人會想買大尺寸的手機。)

消費者對於食物以及消費型商品的調整/改版的容忍度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是因為食物提供感官層面的體驗,而且還能觸發我們的大腦回憶特定記憶嗎?

Up next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當設計師歷經腦力激盪的過程,產出一個自己很喜歡的點子時,往往就是 IKEA 效應1作祟的時候。為了設法把這個寶貝點子留下來,設計師會不自覺過度粉飾這個點子;忘記這個設計原先是要解決的 A 問題,而開始賦予這個設計「額外」的 B / C / D …… 功能。好像愈多衍生功能就代表這個設計越棒一樣。 當個少數派 之前在某個的課程場合上,和其他學員針對某議題的認同與否進行公開表態,很意外地我居然是現場唯一的少數派。這個公開表態引起我的思考:身為少數派要怎麼樣產生影響力?不過想了想就發現其實根本是假議題,因為少數派從來就不等於影響力小,甚至因為立場不同,更多了洞察的機會:
Latest posts 缺點,帶來認同 我如何讓 Flashcard 更有效? 看起來混亂隨便的設計草圖,才是最難被 AI 模仿的 藏在打氣筒裡的設計巧思 用 prototype 避開局部最佳解 仿生設計是在仿什麼 火星紀事讀後感 形之合成與推測設計 當個少數派 一樣都是產品,為什麼我們更難接受食物的口味調整? 設計過程的 IKEA 效應 練習思考顧客價值鏈 刷樂牙刷的設計 幫影片畫重點 Dyson 如何解決打掃的 JTBD 為什麼問卷對群眾募資有幫助? parametric by design 基本物理和 Notes of the Synthesis of Form 逆向投票 misfit 的觀念用在教學上 202202122134 寫能讓公眾評判的散文 最適合練英文口說的 Podcast 播放器 善於聆聽,是內向型創業者的天生優勢